农技知识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技术
发布日期:2025-04-01 浏览次数:258
一、我省油菜种植情况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是世界第三大油料作物,油菜富含油脂,是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主要来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油菜生产国,2023年总种植面积为11707.5万亩,总产量为1631.7万吨。
我省是中国油菜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其中淮北地区属于黄淮流域冬油菜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小且比较分散,淮河以南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大,是安徽省油菜的集中产区。2024年我省油菜总产量为110.8万吨,比上年增长0.2%。
二、我省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概况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tiorum)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空秆、烂秆、麻秆、白秆、霉蔸等,是油菜种植区的常发性病害。该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三大主要病害(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之首,在油菜生产的各区域尤其是长江流域都可发生,发病率通常为10%~30%,最高80%左右,发病后易传播,致病力强,主要受害部位为茎秆和叶片,表现为植株早枯、角果数量少、种子干瘪皱缩、千粒重下降、出油率减少、产量降低、菜籽品质变差等。据统计,油菜感染菌核病后产量可损失10%~70%,含油量下降 1%~5%,同时会升高脂肪酸中十六碳三烯酸、芥酸含量,降低油酸含量,进而降低菜籽油的营养价值。因此,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于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受多次低温寒潮天气影响,我省油菜普遍遭受冻害,抗逆性下降,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据省植保总站分析预测,今年油菜菌核病将偏重发生,沿江地区大发生。
三、油菜菌核病的为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可发生在苗期、开花期、青荚期、成熟期等各个生长阶段,其中在成熟期病害发生最为严重。
1. 苗期
受害的茎和叶柄在发病初期产生红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变为白色,病斑上面长出白色菌丝,随着病斑扩大绕茎后会引起幼苗死亡,病部有黑色菌核形成。
2. 成株期叶片
一般油菜基部老叶的叶缘先发病,病斑初期呈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大斑,病斑中心呈黄褐色,形成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的同心轮纹,有时病斑上的轮纹较明显。阴雨潮湿天气时病斑扩展迅速,造成油菜全叶腐烂,并在叶片上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而天气干燥时病斑发展慢,会破裂穿孔。
3. 茎部
油菜被侵染后,病斑多从油菜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椭圆形水渍状、浅褐色,逐渐发展成为梭形、长椭圆形至长条状的大斑,病斑稍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在病健部有明显交接。在潮湿天气条件下,茎部病斑扩展快,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发展后期,茎髓被明显蚀空,皮层纵向裂开,维管束外露,特别容易折断,并在茎内形成黑色菌核。受病害影响,病茎部以上常会提早枯死,造成产量损失。
4. 花瓣
油菜花期花瓣极易感染病菌,产生水渍病斑,后变灰白色。田间潮湿时,染病花瓣会迅速腐烂,花瓣染病后易脱落,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后还会成为侵染源,引发新病斑。
5. 角果
油菜角果染病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变为灰白色不规则病斑,在角果内部和外部均可形成菌核,比茎内菌核小,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受侵染的种子干瘪,无光泽,含油少,产量低,质量差。
四、油菜菌核病菌的特性和侵染原理
核盘菌是引发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属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核盘菌属(Sclerotinia)。核盘菌寄主范围非常广,有75科278属400多种,以及40多种的亚种植物能感染菌核病,包括常见农作物如油菜、大豆、花生等;适应各种环境,涵盖20多个油菜生产省市地区均可发病,最适温湿度条件为20 ℃、85%以上。
核盘菌的发病条件和油菜的生长条件极为接近,使核盘菌容易侵染油菜造成损害。核盘菌的生长周期有3个生长阶段:菌核萌发、菌丝生长、产生菌核。核盘菌的侵染周期:菌核在田间可存活多年,只要达到适合的萌发条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盘和菌丝,阴雨季节或者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菌核易萌发;子囊孢子从子囊盘萌发并借助风扩散到地上的植物器官花瓣及叶片;受感染的花瓣凋落并留在叶腋内,使得核盘菌能够穿透并感染茎秆,导致菌核病蔓延。
核盘菌侵入寄主的方式是靠菌丝穿过伤口、自然孔口等,蔓延分布在寄主细胞周围,同时产生大量水解酶和毒素使病部腐烂死亡;营养条件充足时还能以子囊孢子形成附着胞的方式侵染寄主。一方面,核盘菌产生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水解酶,破坏细胞壁,瓦解宿主细胞,汲取内部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定殖;另一方面,核盘菌侵染时分泌的草酸在病程中作为一种高效的致病因素,其因有三:一是调节宿主内环境pH值并影响水解酶活性甚至会影响水解酶基因表达,为病菌的繁殖蔓延创造条件;二是可结合Ca2+ 产生草酸钙结晶,阻塞导管致使植株萎蔫;三是可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等植物防御酶活性,以减弱油菜的抗病防御能力。
五、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油菜品种、栽培管理、气象条件、田间菌源量等因素影响。
1. 品种抗性
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分枝部位高、结构紧凑、茎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较抗病;在冬油菜区,开花迟、花期集中或无花瓣的油菜因错开了子囊孢子发生期或减少了子囊孢子侵染机会,病害较轻;能耐受草酸毒害的品种耐病性也较强;在不同基因型的芸薹属属植物中,含有B组或C组或BC组染色体的种和品种病害较轻。
2. 栽培管理
播种期和施肥水平等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冬油菜区早播油菜发病重于晚播油菜,其主要原因是早播油菜长势旺、开花早,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叶毗连,田间郁闭,湿度高,病害就重。尤其当薹肥施用迟和施用量大时,常造成油菜贪青倒伏,病害更重。春、夏季多雨地区,未及时清沟的油菜地,开花结果期田间积水,亦加重发病。
3. 气象条件
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发生均有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和湿度。在发病较重年份,油菜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的降雨量均大于常年雨量,特别是油菜成熟前20天内大量降雨,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开花期平均旬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时发病重,30毫米以下时发病较轻,10毫米以下时病害极少发生。在病害发生期内,大气相对湿度超过80%时病害发展较快,超过85%时危害严重,在75%以下时发生较轻,低于60%则很少发病。
4. 田间菌源量
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越冬的菌核数量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大,发病重。
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锐减,在高湿、长期泡水的田中死亡更快。一般连作油菜较水早轮作油菜的发病率高一倍以上。轮作油菜的发病率还与轮作年限和换茬作物等有关。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年限越长,病害越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残体作肥料和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六、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原则是以精准测报为指导,抗性品种为基础,种子包衣、药剂喷施强化措施,再辅以农业和生物措施。
(一)农业防治
1. 选择抗性品种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油菜品种抗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达到中抗水平的油菜品种即可在适宜生态区推广种植。研究表明,芥菜型、甘蓝型油菜较白菜型抗病,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
2. 实行轮作
对于上年发病严重的油菜田,要尽可能避免连作,推广实行水旱轮作。灌水能使残留在土壤 内的菌核腐烂而失去活性,从而减少田间菌核量和传染源,可有效防止或减轻病害。
3. 土壤深耕
选择在秋季深翻耕,深翻20公分以上,第2年春季再中耕培土1~2次,可有效消除、掩埋子囊盘,减少萌发。
4. 种子处理
种子播种前,通过风选、筛选等物理措施去除不健康种子,再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消灭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减少菌源量。
5. 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感病较轻的油菜基部老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油菜收获后,将田间、路旁的病残体彻底清除。
6. 合理施肥
提倡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硼肥,适当施用氮素化肥,早施薹肥,以起到油菜苗期壮苗、薹期稳长、花期茎坚的作用,提升油菜自身抗病性。
7. 加强管理
田间湿度大特别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田间渍水既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又有利于菌核萌发和侵染危害。因此,要及时改善油菜大田及四周的水系设施,开好排水沟,实现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停田干,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有利于油菜深扎根。并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合理配置田间种植密度,开春及时除草,增加田间通透性。
(二)化学药剂防治
油菜花期一促四防技术:指的是在油菜盛花初期,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止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蚜虫)、防高温早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1. 施药时期
一次施药:最佳防治时间为盛花期(全田主茎开花株率达95%,全田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5%,即进入盛花初期,如有阴雨天气,可以适当提早用药);上午10点~下午5点前,无露水时为宜;
气象条件:无风或微风条件,温度12℃~30℃,相对湿度40%以上,施药后24小时内无较大降雨。
2. 施药次数
重发年份或生育期不整齐田块建议两次用药(油菜盛花初期第1次施药,间隔7天左右开展第2次防治)。
3. 药剂选择
(1)要选择无抗药性或敏感至低抗、防效好、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登记产品;
(2)方案一:每亩用50%啶酰菌胺(凯泽)50克+5%双丙环虫酯(英威)10毫升+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克+辉隆宝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方案二:每亩用20%氟唑菌酰羟胺(麦甜)50毫升+22%氟啶虫胺腈(特福力)10毫升+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克+辉隆宝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一、我省油菜种植情况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是世界第三大油料作物,油菜富含油脂,是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主要来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油菜生产国,2023年总种植面积为11707.5万亩,总产量为1631.7万吨。
我省是中国油菜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其中淮北地区属于黄淮流域冬油菜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小且比较分散,淮河以南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大,是安徽省油菜的集中产区。2024年我省油菜总产量为110.8万吨,比上年增长0.2%。
二、我省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概况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tiorum)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空秆、烂秆、麻秆、白秆、霉蔸等,是油菜种植区的常发性病害。该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三大主要病害(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之首,在油菜生产的各区域尤其是长江流域都可发生,发病率通常为10%~30%,最高80%左右,发病后易传播,致病力强,主要受害部位为茎秆和叶片,表现为植株早枯、角果数量少、种子干瘪皱缩、千粒重下降、出油率减少、产量降低、菜籽品质变差等。据统计,油菜感染菌核病后产量可损失10%~70%,含油量下降 1%~5%,同时会升高脂肪酸中十六碳三烯酸、芥酸含量,降低油酸含量,进而降低菜籽油的营养价值。因此,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于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受多次低温寒潮天气影响,我省油菜普遍遭受冻害,抗逆性下降,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据省植保总站分析预测,今年油菜菌核病将偏重发生,沿江地区大发生。
三、油菜菌核病的为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可发生在苗期、开花期、青荚期、成熟期等各个生长阶段,其中在成熟期病害发生最为严重。
1. 苗期
受害的茎和叶柄在发病初期产生红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变为白色,病斑上面长出白色菌丝,随着病斑扩大绕茎后会引起幼苗死亡,病部有黑色菌核形成。
2. 成株期叶片
一般油菜基部老叶的叶缘先发病,病斑初期呈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大斑,病斑中心呈黄褐色,形成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的同心轮纹,有时病斑上的轮纹较明显。阴雨潮湿天气时病斑扩展迅速,造成油菜全叶腐烂,并在叶片上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而天气干燥时病斑发展慢,会破裂穿孔。
3. 茎部
油菜被侵染后,病斑多从油菜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椭圆形水渍状、浅褐色,逐渐发展成为梭形、长椭圆形至长条状的大斑,病斑稍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在病健部有明显交接。在潮湿天气条件下,茎部病斑扩展快,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发展后期,茎髓被明显蚀空,皮层纵向裂开,维管束外露,特别容易折断,并在茎内形成黑色菌核。受病害影响,病茎部以上常会提早枯死,造成产量损失。
4. 花瓣
油菜花期花瓣极易感染病菌,产生水渍病斑,后变灰白色。田间潮湿时,染病花瓣会迅速腐烂,花瓣染病后易脱落,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后还会成为侵染源,引发新病斑。
5. 角果
油菜角果染病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变为灰白色不规则病斑,在角果内部和外部均可形成菌核,比茎内菌核小,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受侵染的种子干瘪,无光泽,含油少,产量低,质量差。
四、油菜菌核病菌的特性和侵染原理
核盘菌是引发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属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核盘菌属(Sclerotinia)。核盘菌寄主范围非常广,有75科278属400多种,以及40多种的亚种植物能感染菌核病,包括常见农作物如油菜、大豆、花生等;适应各种环境,涵盖20多个油菜生产省市地区均可发病,最适温湿度条件为20 ℃、85%以上。
核盘菌的发病条件和油菜的生长条件极为接近,使核盘菌容易侵染油菜造成损害。核盘菌的生长周期有3个生长阶段:菌核萌发、菌丝生长、产生菌核。核盘菌的侵染周期:菌核在田间可存活多年,只要达到适合的萌发条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盘和菌丝,阴雨季节或者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菌核易萌发;子囊孢子从子囊盘萌发并借助风扩散到地上的植物器官花瓣及叶片;受感染的花瓣凋落并留在叶腋内,使得核盘菌能够穿透并感染茎秆,导致菌核病蔓延。
核盘菌侵入寄主的方式是靠菌丝穿过伤口、自然孔口等,蔓延分布在寄主细胞周围,同时产生大量水解酶和毒素使病部腐烂死亡;营养条件充足时还能以子囊孢子形成附着胞的方式侵染寄主。一方面,核盘菌产生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水解酶,破坏细胞壁,瓦解宿主细胞,汲取内部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定殖;另一方面,核盘菌侵染时分泌的草酸在病程中作为一种高效的致病因素,其因有三:一是调节宿主内环境pH值并影响水解酶活性甚至会影响水解酶基因表达,为病菌的繁殖蔓延创造条件;二是可结合Ca2+ 产生草酸钙结晶,阻塞导管致使植株萎蔫;三是可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等植物防御酶活性,以减弱油菜的抗病防御能力。
五、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油菜品种、栽培管理、气象条件、田间菌源量等因素影响。
1. 品种抗性
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分枝部位高、结构紧凑、茎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较抗病;在冬油菜区,开花迟、花期集中或无花瓣的油菜因错开了子囊孢子发生期或减少了子囊孢子侵染机会,病害较轻;能耐受草酸毒害的品种耐病性也较强;在不同基因型的芸薹属属植物中,含有B组或C组或BC组染色体的种和品种病害较轻。
2. 栽培管理
播种期和施肥水平等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冬油菜区早播油菜发病重于晚播油菜,其主要原因是早播油菜长势旺、开花早,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叶毗连,田间郁闭,湿度高,病害就重。尤其当薹肥施用迟和施用量大时,常造成油菜贪青倒伏,病害更重。春、夏季多雨地区,未及时清沟的油菜地,开花结果期田间积水,亦加重发病。
3. 气象条件
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发生均有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和湿度。在发病较重年份,油菜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的降雨量均大于常年雨量,特别是油菜成熟前20天内大量降雨,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开花期平均旬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时发病重,30毫米以下时发病较轻,10毫米以下时病害极少发生。在病害发生期内,大气相对湿度超过80%时病害发展较快,超过85%时危害严重,在75%以下时发生较轻,低于60%则很少发病。
4. 田间菌源量
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越冬的菌核数量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大,发病重。
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锐减,在高湿、长期泡水的田中死亡更快。一般连作油菜较水早轮作油菜的发病率高一倍以上。轮作油菜的发病率还与轮作年限和换茬作物等有关。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年限越长,病害越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残体作肥料和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六、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原则是以精准测报为指导,抗性品种为基础,种子包衣、药剂喷施强化措施,再辅以农业和生物措施。
(一)农业防治
1. 选择抗性品种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油菜品种抗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达到中抗水平的油菜品种即可在适宜生态区推广种植。研究表明,芥菜型、甘蓝型油菜较白菜型抗病,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
2. 实行轮作
对于上年发病严重的油菜田,要尽可能避免连作,推广实行水旱轮作。灌水能使残留在土壤 内的菌核腐烂而失去活性,从而减少田间菌核量和传染源,可有效防止或减轻病害。
3. 土壤深耕
选择在秋季深翻耕,深翻20公分以上,第2年春季再中耕培土1~2次,可有效消除、掩埋子囊盘,减少萌发。
4. 种子处理
种子播种前,通过风选、筛选等物理措施去除不健康种子,再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消灭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减少菌源量。
5. 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感病较轻的油菜基部老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油菜收获后,将田间、路旁的病残体彻底清除。
6. 合理施肥
提倡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硼肥,适当施用氮素化肥,早施薹肥,以起到油菜苗期壮苗、薹期稳长、花期茎坚的作用,提升油菜自身抗病性。
7. 加强管理
田间湿度大特别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田间渍水既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又有利于菌核萌发和侵染危害。因此,要及时改善油菜大田及四周的水系设施,开好排水沟,实现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停田干,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有利于油菜深扎根。并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合理配置田间种植密度,开春及时除草,增加田间通透性。
(二)化学药剂防治
油菜花期一促四防技术:指的是在油菜盛花初期,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止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蚜虫)、防高温早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1. 施药时期
一次施药:最佳防治时间为盛花期(全田主茎开花株率达95%,全田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5%,即进入盛花初期,如有阴雨天气,可以适当提早用药);上午10点~下午5点前,无露水时为宜;
气象条件:无风或微风条件,温度12℃~30℃,相对湿度40%以上,施药后24小时内无较大降雨。
2. 施药次数
重发年份或生育期不整齐田块建议两次用药(油菜盛花初期第1次施药,间隔7天左右开展第2次防治)。
3. 药剂选择
(1)要选择无抗药性或敏感至低抗、防效好、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登记产品;
(2)方案一:每亩用50%啶酰菌胺(凯泽)50克+5%双丙环虫酯(英威)10毫升+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克+辉隆宝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方案二:每亩用20%氟唑菌酰羟胺(麦甜)50毫升+22%氟啶虫胺腈(特福力)10毫升+0.02%二氢卟吩铁(百睿)3克+辉隆宝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 上一篇:五月份主要粮食作物栽培与田管技术要点
- 下一篇:春耕备耕抢农时 因地因苗抓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