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知识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发布日期:2016-04-13 浏览次数:2012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四月有两个节气清明和谷雨,4月4日是清明,4月19日是谷雨。农谚说:“清明到谷雨,麦穗全抽齐”,“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到了谷雨节春播不能歇”。这些农谚充分说明四月份既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春播关键时段,因此,四月主要农事是适时抓好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和春播工作。
我省小麦在四月份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抽穗扬花期既是病虫害发生高峰期,也是决定小麦品质优劣、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小麦的抽穗扬花期病虫害时常与清明-谷雨之间的阴雨连绵高温高湿天气相关,以赤霉病为主的多种病虫害更易偏重发生而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再者,4月小麦抽穗扬花后进入灌浆期,根系生长由盛转衰,吸肥能力逐渐下降,又时常遇到干热风天气,使小麦上部功能叶极易早衰,影响后期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从而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而最终不能实现高产。因此,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根据天气条件适时进行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工作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一)小麦穗期主要病虫种类及防治药剂
小麦穗期虫害主要有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灰飞虱等,有的年份局部麦区还有麦叶蜂、粘虫;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1、小麦穗期虫害种类及防治药剂
(1)小麦穗蚜:蚜虫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另外,麦蚜还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小麦蚜虫防治药剂:15\%金好年(丁硫·吡虫啉)50ml/亩,或50\%双电(吡蚜·噻嗪酮)20g/亩,或50\%顶峰(吡蚜酮)20g/亩,或40\%粮人(烯啶·吡蚜酮)18-24g/亩,或22\%特福力(氟啶虫胺腈)10—15ml/亩,或75\%艾美乐(吡虫啉)3-4g/亩,或80\%极锐(烯啶虫胺·吡蚜酮)8-10g/亩, 或银山10\%吡虫啉20g/亩,或银山20\%啶虫脒10-15g/亩。
(2)吸浆虫:我省北部小麦产区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
吸浆虫防治药剂:
中蛹期防治:选用40\%的辛硫磷600-1000ml/亩,或80\%敌敌畏800-1500ml/亩,或40\%喜斯本150-200ml/亩拌细沙15-20公斤于蛹盛期在雨前均匀撒施或撒后浇水。
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选用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50-80毫升/亩,或银山药业2.5\%联苯菊酯40ml/亩,或2.5\%功喜(高效氟氯氰菊酯)40ml/亩,与45\%毒死蜱50ml/亩混配,或30\%乐氰(氰戊·氧乐果)60ml/亩,或40\%氧化乐果50-60ml/亩,兼治麦蚜、红蜘蛛,一喷多治。
(3)麦蜘蛛:有麦圆蜘蛛与麦长腿蜘蛛两种。在安徽各地都有发生和危害,大发生时可造成严重减产。
麦蜘蛛防治药剂:(1)可选用上述防治吸浆虫成虫期药剂(除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外);(2)银山10\%高氯·灭多威40-60ml/亩;(3)20\%金满枝(丁氟螨酯)20ml/亩。
2、小麦穗期病害种类及防治药剂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三种锈病危害症状可形象的区分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
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条锈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几千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前期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在小麦穗期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相对湿度大于70\%通过潮湿气流能造成病害流行。穗期施药时间以孕穗至破口期防治保护穗子效果较好。
小麦锈病、白粉病防治药剂: 12.5\%欧博(氟环唑)40-50ml/亩,或43\%富力库(戊唑醇)12ml/亩,或32.5\%阿米妙收(苯醚·嘧菌酯)40ml/亩,或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0-15g/亩, 或23\%尊保(醚菌·氟环唑)30-50ml/亩,或银山36\%丙唑·多菌灵80-100ml/亩, 兑水30kg均匀喷雾。
(3)小麦赤霉病:
①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及发展趋势:小麦赤霉病别名枯麦穗、烂麦头、红麦头,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对产量和品质危害最严重的是杆腐和穗腐。
重发年份,防治不力的,产量、品质下降。
②病菌传播途径:病菌除在麦秸、麦壳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稗草、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夏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③防治赤霉病药剂:可选用戊净80每亩5克/亩,或14\%戊粒宝(井冈霉素A·戊唑醇)40克,或 40\%福满佳(戊唑·咪鲜胺)30-40ml/亩,或43\%富力库(戊唑醇)12ml/亩,或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0-15g,或银山43\%戊唑醇12毫升+80\%多菌灵80克。
(二)一喷三防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1、“一喷三防”技术要点:小麦穗期“一喷三防”是最后决定小麦产量高低、品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赤霉病对产量、品质影响最大,而且近几年发生趋势由南向北推进,同时错过适时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因此,“一喷三防”要抓住以赤霉病为防治重点,要以主带次,兼治其他病害(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穗期害虫要根据当地植保站病虫情报选择对路上述防治药剂,并综合考虑防倒伏及干热风。
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缺素症、干热风害,可选用:
(1)每亩用戊净80(戊唑醇)5克+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50-80毫升+辉隆宝8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2)每亩用40\%福满佳(戊唑·咪鲜胺)30-45克+30\%乐氰(氰戊·氧乐果)100毫升+辉隆宝8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注:兼治灰飞虱可加上50\%双电(吡蚜·噻嗪酮)20克/亩。
2、一喷三防注意事项
以赤霉病为主“一喷三防”要坚持“一次预防不放弃,二次防治看天气”的原则,并根据抽穗扬花期天气情况灵活把握用药时间,牢牢掌握适期施药以获得最佳防效的主动权。
(1)第一种情况:小麦破口—抽穗期有降雨、雾、霾等有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在抽穗始盛期(60\%以上破口、抽穗)就准时用药进行第一次预防杆腐赤霉病。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见花、齐穗期进行第二次防治,如抽穗期、扬花期都多雨,杆腐、穗腐均呈偏重发生趋势,第二次适增用药量。
(2)第二种情况:小麦破口—抽穗期—齐穗期无降雨、雾、霾等不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等齐穗见花时就准时用药进行第一次预防;在第一次用药后看扬花期天气,红麦10天,白麦15天之内无降雨、雾、霾等天气,一般不需进行第二次防治。
(3)第三种情况:小麦扬花期(红麦10天,白麦15天)有降雨、雾、霾等天气,必须在见花时抢在雨前准时进行第一次预防,第一次预防后5-7天抢在雨、雾、霾天气间隙见缝插针的进行第二次防治。
(4)多种药剂混配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二次稀释,用水量要足,要保证每亩不少于30公斤水才能充分保护上部茎杆、麦穗不受病菌侵染,同时雾化效果要好,以提高农药利用率。
(5)雨快来临或降雨间隙施药,增用有机硅助剂并使用农药上限用量。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6年4月13日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四月有两个节气清明和谷雨,4月4日是清明,4月19日是谷雨。农谚说:“清明到谷雨,麦穗全抽齐”,“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到了谷雨节春播不能歇”。这些农谚充分说明四月份既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春播关键时段,因此,四月主要农事是适时抓好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和春播工作。
我省小麦在四月份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抽穗扬花期既是病虫害发生高峰期,也是决定小麦品质优劣、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小麦的抽穗扬花期病虫害时常与清明-谷雨之间的阴雨连绵高温高湿天气相关,以赤霉病为主的多种病虫害更易偏重发生而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再者,4月小麦抽穗扬花后进入灌浆期,根系生长由盛转衰,吸肥能力逐渐下降,又时常遇到干热风天气,使小麦上部功能叶极易早衰,影响后期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从而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而最终不能实现高产。因此,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根据天气条件适时进行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工作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一)小麦穗期主要病虫种类及防治药剂
小麦穗期虫害主要有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灰飞虱等,有的年份局部麦区还有麦叶蜂、粘虫;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1、小麦穗期虫害种类及防治药剂
(1)小麦穗蚜:蚜虫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另外,麦蚜还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小麦蚜虫防治药剂:15\%金好年(丁硫·吡虫啉)50ml/亩,或50\%双电(吡蚜·噻嗪酮)20g/亩,或50\%顶峰(吡蚜酮)20g/亩,或40\%粮人(烯啶·吡蚜酮)18-24g/亩,或22\%特福力(氟啶虫胺腈)10—15ml/亩,或75\%艾美乐(吡虫啉)3-4g/亩,或80\%极锐(烯啶虫胺·吡蚜酮)8-10g/亩, 或银山10\%吡虫啉20g/亩,或银山20\%啶虫脒10-15g/亩。
(2)吸浆虫:我省北部小麦产区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
吸浆虫防治药剂:
中蛹期防治:选用40\%的辛硫磷600-1000ml/亩,或80\%敌敌畏800-1500ml/亩,或40\%喜斯本150-200ml/亩拌细沙15-20公斤于蛹盛期在雨前均匀撒施或撒后浇水。
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选用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50-80毫升/亩,或银山药业2.5\%联苯菊酯40ml/亩,或2.5\%功喜(高效氟氯氰菊酯)40ml/亩,与45\%毒死蜱50ml/亩混配,或30\%乐氰(氰戊·氧乐果)60ml/亩,或40\%氧化乐果50-60ml/亩,兼治麦蚜、红蜘蛛,一喷多治。
(3)麦蜘蛛:有麦圆蜘蛛与麦长腿蜘蛛两种。在安徽各地都有发生和危害,大发生时可造成严重减产。
麦蜘蛛防治药剂:(1)可选用上述防治吸浆虫成虫期药剂(除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外);(2)银山10\%高氯·灭多威40-60ml/亩;(3)20\%金满枝(丁氟螨酯)20ml/亩。
2、小麦穗期病害种类及防治药剂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三种锈病危害症状可形象的区分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
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条锈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几千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前期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在小麦穗期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相对湿度大于70\%通过潮湿气流能造成病害流行。穗期施药时间以孕穗至破口期防治保护穗子效果较好。
小麦锈病、白粉病防治药剂: 12.5\%欧博(氟环唑)40-50ml/亩,或43\%富力库(戊唑醇)12ml/亩,或32.5\%阿米妙收(苯醚·嘧菌酯)40ml/亩,或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0-15g/亩, 或23\%尊保(醚菌·氟环唑)30-50ml/亩,或银山36\%丙唑·多菌灵80-100ml/亩, 兑水30kg均匀喷雾。
(3)小麦赤霉病:
①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及发展趋势:小麦赤霉病别名枯麦穗、烂麦头、红麦头,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对产量和品质危害最严重的是杆腐和穗腐。
重发年份,防治不力的,产量、品质下降。
②病菌传播途径:病菌除在麦秸、麦壳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稗草、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夏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③防治赤霉病药剂:可选用戊净80每亩5克/亩,或14\%戊粒宝(井冈霉素A·戊唑醇)40克,或 40\%福满佳(戊唑·咪鲜胺)30-40ml/亩,或43\%富力库(戊唑醇)12ml/亩,或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10-15g,或银山43\%戊唑醇12毫升+80\%多菌灵80克。
(二)一喷三防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1、“一喷三防”技术要点:小麦穗期“一喷三防”是最后决定小麦产量高低、品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赤霉病对产量、品质影响最大,而且近几年发生趋势由南向北推进,同时错过适时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因此,“一喷三防”要抓住以赤霉病为防治重点,要以主带次,兼治其他病害(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穗期害虫要根据当地植保站病虫情报选择对路上述防治药剂,并综合考虑防倒伏及干热风。
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缺素症、干热风害,可选用:
(1)每亩用戊净80(戊唑醇)5克+4.5\%氯百事(高效氯氰菊酯)50-80毫升+辉隆宝8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2)每亩用40\%福满佳(戊唑·咪鲜胺)30-45克+30\%乐氰(氰戊·氧乐果)100毫升+辉隆宝8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注:兼治灰飞虱可加上50\%双电(吡蚜·噻嗪酮)20克/亩。
2、一喷三防注意事项
以赤霉病为主“一喷三防”要坚持“一次预防不放弃,二次防治看天气”的原则,并根据抽穗扬花期天气情况灵活把握用药时间,牢牢掌握适期施药以获得最佳防效的主动权。
(1)第一种情况:小麦破口—抽穗期有降雨、雾、霾等有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在抽穗始盛期(60\%以上破口、抽穗)就准时用药进行第一次预防杆腐赤霉病。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见花、齐穗期进行第二次防治,如抽穗期、扬花期都多雨,杆腐、穗腐均呈偏重发生趋势,第二次适增用药量。
(2)第二种情况:小麦破口—抽穗期—齐穗期无降雨、雾、霾等不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等齐穗见花时就准时用药进行第一次预防;在第一次用药后看扬花期天气,红麦10天,白麦15天之内无降雨、雾、霾等天气,一般不需进行第二次防治。
(3)第三种情况:小麦扬花期(红麦10天,白麦15天)有降雨、雾、霾等天气,必须在见花时抢在雨前准时进行第一次预防,第一次预防后5-7天抢在雨、雾、霾天气间隙见缝插针的进行第二次防治。
(4)多种药剂混配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二次稀释,用水量要足,要保证每亩不少于30公斤水才能充分保护上部茎杆、麦穗不受病菌侵染,同时雾化效果要好,以提高农药利用率。
(5)雨快来临或降雨间隙施药,增用有机硅助剂并使用农药上限用量。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6年4月13日
- 上一篇:五月直播稻田间管理技术
- 下一篇:三月份小麦、油菜田间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