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知识
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发布日期:2016-08-14 浏览次数:1929
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8月份是我省水稻生长旺盛季节,因播栽期的不同,水稻的生育进程差异较大,播栽期早的空闲茬杂交中稻多处于抽穗至成熟期,播栽期稍迟的午季茬杂交中稻处于孕穗至灌浆期,直播单季晚稻处于拔节至破口抽穗期,双季晚稻处于分蘖盛期至拔节期。从植物生理及水稻产量形成的角度来看,本月杂交中稻以生殖生长为主,单季晚稻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双季晚稻则处于营养生长旺盛期,均为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此阶段也是多种水稻病虫并发危害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了解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及趋势,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总体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一、我省常年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时期和危害特性
稻纵卷叶螟:五(3)代,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上旬为发蛾高峰,本地虫源和南方迁入虫源混合发生,7月底至8月上旬为低龄幼虫高峰期。早发的年份在8月下旬后期有少量六(4)代回迁虫源形成第一低龄幼虫高峰。
稻飞虱:8月发生四(2)代成虫后峰和五(3)代。四(2)代成虫后峰主要是7月中旬后期迁入的稻飞虱成虫,产卵、孵化后于7月底至8月上旬在稻田形成本代低龄若虫峰。五(3)代常年以白背飞虱为主,白背飞虱、褐飞虱混合发生,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本地虫源与南方迁入虫源并发为害,8月中下旬为本代中、低龄若虫发生为害高峰期。
二化螟:常年7月中下旬为一代成虫高峰期,发蛾盛期长,一般一代蛾出现2-3个峰,二代卵孵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三化螟:近年来连续轻发,常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二代成虫高峰期,8月上中旬为三代卵孵高峰期。
大螟:8月中旬末至下旬进入三代卵孵盛期。
稻蓟马:双季晚稻本田分蘖期有一定程度为害。
中稻和单季晚稻纹枯病: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流行高峰期。
中稻和早播单季晚稻稻曲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稻破口前3-10天)为初次侵染盛期。
中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感病品种稻瘟病:7月下旬至8月下旬(水稻破口前3-5天)为初次侵染盛期。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基腐病、条斑病等一般在水稻进入拔节、孕穗期以后,多台风暴雨天气会加快其流行、显症。
以上诸种病虫单一发生程度此升彼降,年度间差异明显,总体均达中等至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但偏重发生的病虫种类年度间变化较大,一般来说,发生程度常年达中等以上发生的病虫主要有五(3)代稻纵卷叶螟、五(3)代稻飞虱、二代二化螟、中稻和单季晚稻纹枯病、中稻稻曲病和感病品种稻瘟病等。其中纹枯病、稻曲病和感病品种稻瘟病近年来的发生程度多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总体重于虫害。三代大螟发生为害也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2016年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入梅以来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降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 7月下旬之后全省又迅速转入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部分水稻将会出现严重的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明显不利。据安徽省气象台预报,8月份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平均气温接近或偏高于常年,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病虫发生。据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召开的全省植保技术人员会商会分析预测,全省8月份水稻病虫总体呈偏重以上发生。稻飞虱全省中等偏重发生,其中皖南稻区、沿江稻区将大发生,田间低龄若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全省中等发生,其中沿江中西部和皖南稻区偏重发生,五(3)代低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底至8月上旬。二代二化螟中等发生,其中江淮南部、皖西南、沿江和皖南部分混栽稻区偏重发生,卵孵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瘟病,全省单季稻感病品种稻瘟病偏重发生,其中单季晚稻、粳糯稻感病品种存在大流行风险;稻曲病,单季稻偏重发生,感病品种有大流行风险;纹枯病偏重发生;水稻细菌性病害存在偏重流行风险;晚稻蓟马、三化螟和水稻病毒性病害偏轻发生。
三、防控技术意见
防控策略:根据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以及水稻尤其是单季稻大面积受涝、前期苗情偏弱的实况,8月份应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在适时补肥、调节水稻生长,提高其抗逆力的同时,根据病虫害重发种类多、发生期区域间差异大等特点,分类指导病虫防治。积极采用性诱剂、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措施压低害虫基数,化学防治上要以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为主治对象,兼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查治细菌性病害。注意结合使用生物农药和农药减量助剂,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力争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关键技术措施:
1.控主兼次,明确防治重点
单季稻要以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防治对象,兼顾水稻细菌性病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等其它病虫。双季晚稻应主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兼治稻蓟马,查治稻叶瘟。
2.把握关键时期,实施总体防治
单季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当地不同病虫发生种类,于主害期或易感病虫敏感生育阶段重点做好两次总体防治:第一次在7月底至8月上旬,中稻田主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兼治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查治细菌性病害;单季晚稻田主治稻飞虱、纹枯病,兼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第二次在8月中旬后期至下旬,中稻田查治稻飞虱;单季晚稻田主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预防稻曲病(破口前10-15天)、穗颈瘟(破口前3-5天)等病害要根据水稻生育进程,适期合理混用对路药剂或使用复配药剂,达到治主兼次、一防多治、节本增效的效果。感病品种或水稻易感病生育阶段遇连阴雨天气,应于第一次施药后7-10天抢雨隙再防治一次。
双季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应于8月中旬末至下旬开展一次总体防治,主治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查治稻叶瘟。
3.坚持达标防治,提高防治效益
坚持病虫害达标防治,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减少用药量、降低病虫防治成本的关键。防治指标:稻飞虱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稻蓟马初卷叶株率15\%或百丛虫量200头;灰飞虱百丛虫量80头(秧田每平方米50头)。二化螟每亩累计卵量100块。纹枯病病丛率10\%。稻瘟病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穗瘟、稻曲病要根据水稻生育期适时施药预防;细菌性病害出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封锁。
4.选用对路药剂,把握施药适期
选择对路药剂并根据病虫的发生程度及药剂特性把握施药适期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保证。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的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路药剂为:
稻飞虱: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顶峰)10-15克,或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特福力)20-30毫升,或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粮人)16-24克,或80\%极锐(烯啶·吡蚜酮)8-10克。若田间稻飞虱成虫、若虫多种虫态并存,或高龄若虫比例较高、虫龄结构复杂时,可亩用特福力加乐斯本组合(20毫升+100毫升/组)防治。
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年份或代次,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第一次施药,7天后再防治一次;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初孵)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宝剑)40-50毫升,或10\%四氯虫酰胺(9080)悬浮剂40-50克,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40毫升。
稻螟虫:二化螟,防治适期:中等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时应于卵孵高峰期用药,7-10天后再治一次;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时可于田间枯鞘始盛期防治。大螟,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10天后再治一次。二化螟、大螟的防治药剂及亩用量: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40毫升,或50\%杀虫环(易卫杀)50-60克,或选用60\%甲维·杀虫单(稻福宁)80-100克。三化螟,因三代轻发,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同时兼治。
灰飞虱:防治适期,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50\%吡蚜酮·噻嗪酮(双电)水分散粒剂30克,成虫、高龄若虫发生量较大时,可用双电加48\%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对水喷雾。
同时防治稻螟虫和稻飞虱的田块可亩用福戈(40\%氯虫·噻虫嗪)10-15克。
稻蓟马:每亩用6\%艾绿士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纹枯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18\%阿特米(噻呋胺·嘧苷素)悬浮剂40克,或23\%尊保(醚菌·氟环唑)30-50毫升,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或12.5\%氟环唑(欧博、欧得)50毫升,或14\%井冈A·戊唑醇(戊粒宝)可湿性粉剂40-60克。
稻瘟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9\%稻清(吡唑醚菌酯)60毫升,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稻艳、稻好)30-40克,或40\%稻瘟灵乳油(韩稻爱)10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15-20克。
稻曲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克+20\%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戊优),或20\%烯肟菌酯·戊唑醇(爱可)50毫升,或12.5\%氟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欧博、欧得)。
若需同时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可亩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15-20克,或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50毫升,均加75\%稻艳30克。
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40\%噻唑锌悬浮剂(碧火)75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
5、规范用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施药技术:一是防治时应综合考虑防治对象,使用持效期长的药剂,尽量使用一药多防的药剂或合理混用不同种类药剂,以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的效果,但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田块水稻的生育期差异明显,若预防稻曲病、穗颈瘟的施药适期不能与防治其他病虫的用药时期兼顾,则需单独喷药预防;二是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浅水层,药后要保水5天以上;三是每亩喷药液量要足,防治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瘟病等水稻中上部病虫时,每亩喷药液量不能少于30公斤,而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在水稻中下部危害的病虫,每亩喷药液量则最好达45公斤。喷雾要做到细水、足压(喷雾器的工作压力足)、(部位)准确、均匀、周到,以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第一,干旱无水的稻田用上述药剂常规喷雾防治稻飞虱较难达到理想的杀虫效果,可改用77.5\%南通江山的敌敌畏乳油拌30公斤左右毒砂均匀撒施;第二,注意不同防病虫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第三,为增强水稻的抗旱、抗高温等抗逆能力,同时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可结合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每亩混喷辉隆宝80克或金彩有机海藻功能肥24毫升。第四,施药应避开上午11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以免施药者中暑中毒。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6年8月
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8月份是我省水稻生长旺盛季节,因播栽期的不同,水稻的生育进程差异较大,播栽期早的空闲茬杂交中稻多处于抽穗至成熟期,播栽期稍迟的午季茬杂交中稻处于孕穗至灌浆期,直播单季晚稻处于拔节至破口抽穗期,双季晚稻处于分蘖盛期至拔节期。从植物生理及水稻产量形成的角度来看,本月杂交中稻以生殖生长为主,单季晚稻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期,双季晚稻则处于营养生长旺盛期,均为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此阶段也是多种水稻病虫并发危害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了解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及趋势,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总体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一、我省常年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时期和危害特性
稻纵卷叶螟:五(3)代,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上旬为发蛾高峰,本地虫源和南方迁入虫源混合发生,7月底至8月上旬为低龄幼虫高峰期。早发的年份在8月下旬后期有少量六(4)代回迁虫源形成第一低龄幼虫高峰。
稻飞虱:8月发生四(2)代成虫后峰和五(3)代。四(2)代成虫后峰主要是7月中旬后期迁入的稻飞虱成虫,产卵、孵化后于7月底至8月上旬在稻田形成本代低龄若虫峰。五(3)代常年以白背飞虱为主,白背飞虱、褐飞虱混合发生,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本地虫源与南方迁入虫源并发为害,8月中下旬为本代中、低龄若虫发生为害高峰期。
二化螟:常年7月中下旬为一代成虫高峰期,发蛾盛期长,一般一代蛾出现2-3个峰,二代卵孵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三化螟:近年来连续轻发,常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二代成虫高峰期,8月上中旬为三代卵孵高峰期。
大螟:8月中旬末至下旬进入三代卵孵盛期。
稻蓟马:双季晚稻本田分蘖期有一定程度为害。
中稻和单季晚稻纹枯病: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流行高峰期。
中稻和早播单季晚稻稻曲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稻破口前3-10天)为初次侵染盛期。
中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感病品种稻瘟病:7月下旬至8月下旬(水稻破口前3-5天)为初次侵染盛期。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基腐病、条斑病等一般在水稻进入拔节、孕穗期以后,多台风暴雨天气会加快其流行、显症。
以上诸种病虫单一发生程度此升彼降,年度间差异明显,总体均达中等至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但偏重发生的病虫种类年度间变化较大,一般来说,发生程度常年达中等以上发生的病虫主要有五(3)代稻纵卷叶螟、五(3)代稻飞虱、二代二化螟、中稻和单季晚稻纹枯病、中稻稻曲病和感病品种稻瘟病等。其中纹枯病、稻曲病和感病品种稻瘟病近年来的发生程度多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总体重于虫害。三代大螟发生为害也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2016年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入梅以来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降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 7月下旬之后全省又迅速转入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部分水稻将会出现严重的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明显不利。据安徽省气象台预报,8月份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平均气温接近或偏高于常年,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病虫发生。据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召开的全省植保技术人员会商会分析预测,全省8月份水稻病虫总体呈偏重以上发生。稻飞虱全省中等偏重发生,其中皖南稻区、沿江稻区将大发生,田间低龄若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全省中等发生,其中沿江中西部和皖南稻区偏重发生,五(3)代低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底至8月上旬。二代二化螟中等发生,其中江淮南部、皖西南、沿江和皖南部分混栽稻区偏重发生,卵孵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瘟病,全省单季稻感病品种稻瘟病偏重发生,其中单季晚稻、粳糯稻感病品种存在大流行风险;稻曲病,单季稻偏重发生,感病品种有大流行风险;纹枯病偏重发生;水稻细菌性病害存在偏重流行风险;晚稻蓟马、三化螟和水稻病毒性病害偏轻发生。
三、防控技术意见
防控策略:根据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以及水稻尤其是单季稻大面积受涝、前期苗情偏弱的实况,8月份应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在适时补肥、调节水稻生长,提高其抗逆力的同时,根据病虫害重发种类多、发生期区域间差异大等特点,分类指导病虫防治。积极采用性诱剂、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措施压低害虫基数,化学防治上要以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为主治对象,兼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查治细菌性病害。注意结合使用生物农药和农药减量助剂,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力争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关键技术措施:
1.控主兼次,明确防治重点
单季稻要以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防治对象,兼顾水稻细菌性病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等其它病虫。双季晚稻应主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兼治稻蓟马,查治稻叶瘟。
2.把握关键时期,实施总体防治
单季稻主要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当地不同病虫发生种类,于主害期或易感病虫敏感生育阶段重点做好两次总体防治:第一次在7月底至8月上旬,中稻田主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兼治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查治细菌性病害;单季晚稻田主治稻飞虱、纹枯病,兼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第二次在8月中旬后期至下旬,中稻田查治稻飞虱;单季晚稻田主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预防稻曲病(破口前10-15天)、穗颈瘟(破口前3-5天)等病害要根据水稻生育进程,适期合理混用对路药剂或使用复配药剂,达到治主兼次、一防多治、节本增效的效果。感病品种或水稻易感病生育阶段遇连阴雨天气,应于第一次施药后7-10天抢雨隙再防治一次。
双季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应于8月中旬末至下旬开展一次总体防治,主治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查治稻叶瘟。
3.坚持达标防治,提高防治效益
坚持病虫害达标防治,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减少用药量、降低病虫防治成本的关键。防治指标:稻飞虱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稻蓟马初卷叶株率15\%或百丛虫量200头;灰飞虱百丛虫量80头(秧田每平方米50头)。二化螟每亩累计卵量100块。纹枯病病丛率10\%。稻瘟病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穗瘟、稻曲病要根据水稻生育期适时施药预防;细菌性病害出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封锁。
4.选用对路药剂,把握施药适期
选择对路药剂并根据病虫的发生程度及药剂特性把握施药适期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保证。8月份水稻主要病虫的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路药剂为:
稻飞虱: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顶峰)10-15克,或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特福力)20-30毫升,或4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粮人)16-24克,或80\%极锐(烯啶·吡蚜酮)8-10克。若田间稻飞虱成虫、若虫多种虫态并存,或高龄若虫比例较高、虫龄结构复杂时,可亩用特福力加乐斯本组合(20毫升+100毫升/组)防治。
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年份或代次,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第一次施药,7天后再防治一次;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初孵)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宝剑)40-50毫升,或10\%四氯虫酰胺(9080)悬浮剂40-50克,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40毫升。
稻螟虫:二化螟,防治适期:中等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时应于卵孵高峰期用药,7-10天后再治一次;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时可于田间枯鞘始盛期防治。大螟,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10天后再治一次。二化螟、大螟的防治药剂及亩用量: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40毫升,或50\%杀虫环(易卫杀)50-60克,或选用60\%甲维·杀虫单(稻福宁)80-100克。三化螟,因三代轻发,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同时兼治。
灰飞虱:防治适期,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及亩用量:50\%吡蚜酮·噻嗪酮(双电)水分散粒剂30克,成虫、高龄若虫发生量较大时,可用双电加48\%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对水喷雾。
同时防治稻螟虫和稻飞虱的田块可亩用福戈(40\%氯虫·噻虫嗪)10-15克。
稻蓟马:每亩用6\%艾绿士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纹枯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18\%阿特米(噻呋胺·嘧苷素)悬浮剂40克,或23\%尊保(醚菌·氟环唑)30-50毫升,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或12.5\%氟环唑(欧博、欧得)50毫升,或14\%井冈A·戊唑醇(戊粒宝)可湿性粉剂40-60克。
稻瘟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9\%稻清(吡唑醚菌酯)60毫升,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稻艳、稻好)30-40克,或40\%稻瘟灵乳油(韩稻爱)10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15-20克。
稻曲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克+20\%嘧菌酯悬浮剂20毫升(戊优),或20\%烯肟菌酯·戊唑醇(爱可)50毫升,或12.5\%氟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欧博、欧得)。
若需同时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可亩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15-20克,或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50毫升,均加75\%稻艳30克。
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药剂及亩用量:40\%噻唑锌悬浮剂(碧火)75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
5、规范用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施药技术:一是防治时应综合考虑防治对象,使用持效期长的药剂,尽量使用一药多防的药剂或合理混用不同种类药剂,以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的效果,但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田块水稻的生育期差异明显,若预防稻曲病、穗颈瘟的施药适期不能与防治其他病虫的用药时期兼顾,则需单独喷药预防;二是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浅水层,药后要保水5天以上;三是每亩喷药液量要足,防治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瘟病等水稻中上部病虫时,每亩喷药液量不能少于30公斤,而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在水稻中下部危害的病虫,每亩喷药液量则最好达45公斤。喷雾要做到细水、足压(喷雾器的工作压力足)、(部位)准确、均匀、周到,以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第一,干旱无水的稻田用上述药剂常规喷雾防治稻飞虱较难达到理想的杀虫效果,可改用77.5\%南通江山的敌敌畏乳油拌30公斤左右毒砂均匀撒施;第二,注意不同防病虫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第三,为增强水稻的抗旱、抗高温等抗逆能力,同时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可结合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每亩混喷辉隆宝80克或金彩有机海藻功能肥24毫升。第四,施药应避开上午11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以免施药者中暑中毒。
辉隆股份农化服务中心
2016年8月
- 上一篇:九月份农事提醒
- 下一篇:七月份玉米和一季中稻的田管技术要点